77年老厂换东家能不能逆天改命?
东安动力最近股东变成长安系这事儿闹挺大,吃瓜群众最关心的还是老国企背靠新大腿到底行不行。
军工老底子转行搞汽车发动机,前两年利润就剩个零头,现在突然被划到长安汽车旗下,明面说是资源共享,暗地里怕不是要被亲儿子车企抽血。
搞增程技术专利再多,干不过比亚迪的销量碾压;绑着长安吃订单,客户单一风险迟早爆雷。
军工转民用这路子当年长虹电视也走过,最后还不是被市场教做人?
增程器热效率吹到45%听着唬人,实际装车量连理想汽车的零头都不到。
长安自家UNI系列卖得还行,但和比亚迪年销200万的新能源体量比,东安动力的订单天花板肉眼可见。
更狠的是五菱那些厂子,价格战直接杀到裸泳区,东安现在搞AT变速器和混动变速器,研发投入怕是要被成本拖垮。
看看隔壁潍柴动力搞氢能发动机,三年砸了30亿研发费,东安去年净利润才够买北上广两套房,这差距玩技术升级怕是够呛。
转型不是抱大腿就完事了。
当年一汽重组夏利,资源给够照样玩脱。
东安现在最该学福耀玻璃,曹德旺能把汽车玻璃卖给全球车企,不就是靠着不吊死在一棵树上?
军工基因搞飞行器发动机倒是个新路子,小鹏那个陆地航母听着科幻,量产没谱的事儿。
真要破局,得把军用技术转化效率拉满,学学航天科技搞民品的路子,军用涡轮技术改改说不定能出爆款。
77年历史别成包袱,长安给的资源要是只用来给自家车输血,这波重组怕是又要交学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