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车、选车、买车就上V车网
官方客服热线 400-994-0731 | 商家登录|

最高级别定调,中国汽车将告别无序竞争时代!

发布时间:2025-7-21 作者:盛艳

日前,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“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”,这一政策导向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深远影响。

R-C.png

目前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88.8万辆和1286.6万辆,同比增长分别为34.4%和35.5%,占中国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.9%。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23.6万辆,中国占比达70.5%,较2023年的64.8%进一步提升。中国对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贡献度为93%,远超其他国家(如美国、德国等)。同期,欧洲和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89万辆和157万辆,合计占全球约24.5%。

R-C.jpg

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领先优势可见一斑。随之而来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日益凸显。比如价格战愈演愈烈,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,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,导致全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。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供应链压力的加剧。

R-C (3).jpg

从全球视野来看,中国车市正处于从“高增长”向“高质量发展”转型的关键阶段。国务院此次政策调整既是对国内产业乱象的纠偏,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秩序,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附加值,全力应对国际竞争新格局。

多个部门整顿

R-C (2).jpg

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前,就已经有工信部、商务部、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对中国新能源车市的发展乱象进行了整顿。工信部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,重点查处低于成本价倾销、虚假宣传等行为,并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,确保企业合规经营;发改委明确批评“内卷式竞争”突破市场底线,强调需整治低价倾销、制假售假等行为,并重点核查车企拖欠供应商账期问题(部分账期高达200天);商务部针对“零公里二手车”(即新车降价伪装成二手车销售)等乱象,要求车企规范销售行为,禁止通过虚假手段规避价格监管。

R-C (1).jpg

汽车上下游产业链长、技术密集、固定投资较高,无序价格战的长期持续,导致产业上下游效益下降,还会削弱研发投入能力、引发产品质量隐患。我们来看一组数据,2024财年(2024年4月-2025年3月)丰田汽车的净利润为4.77万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2364亿元),而中国前七大车企(比亚迪、上汽、广汽、吉利、长城、北汽、长安)的利润总和仅为803亿元人民币,为丰田的34%。丰田的单车利润为13万元人民币,而中国品牌的单车利润仅为8000元。

a66c2b5fea00746de08610cd1952ffd6.png

同时,中国汽车行业在2024年的利润率为4.3%,已经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%的平均水平。到了2025年一季度,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至3.9%,这足以说明非理性竞争现象已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。从产业链视角看,整车企业,只有少数几家头部盈利,而绝大部分企业则陷入了增量不增利的泥潭,这显然是发展失衡;从上下游来看,上游零部件利润长期低毛利甚至零毛利,下游经销商:84.4%遭遇价格倒挂,60.4%的倒挂幅度超过15%。这不是在压缩经销商利润空间,而是在加剧经营风险。

从商业本质来说,有利润才有一切。即使暂时没有利润,但要看到盈利的路径。现在看来,这两条哪条也不占啊。

最高级别定调

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,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,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,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。同时,着力健全规范竞争的长效机制,加强行业自律,更好发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作用,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、提升质量等增强竞争力。

1661225945-2.jpg

特别是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这一条,直指当前产业链中愈演愈烈的账期延长问题,这一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中小供应商的生存与发展。在过往的激烈竞争环境下,整车企业为降低成本、转移压力,对供应商往往采取挤压策略,导致整零关系紧张,信任基础薄弱。

数据显示,此前部分供应商的账期已被延长至120天甚至更长,导致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高成本融资维持运营,严重削弱了其研发投入和能力建设的基础。中钢协甚至在公开文件中明确要求钢铁企业坚持“三定三不要”原则(以销定产、以效定产、以现定销),坚决抵制车企拖欠货款的行为,并呼吁全行业执行“不给钱不发货”政策。

而在新的政策框架下,行业将被引导建立长期互信的整零合作关系,这有利于形成“大河有水小河满”的良性局面。企业从无序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以及规范竞争,同时释放自身创新活力,提升综合竞争实力。以智能化为例,中汽协数据显示,2025年搭载L2+级以上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占比将达62%,智能化已从可选配置升级为核心竞争力。

492b8db3346034c39ce7e0b48cc56d9b.jpg

目前,在有关部门出手整顿无序价格战之后,中国车市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。数据显示,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08.4万辆,同比增长18.1%,刷新历年6月销量纪录的这一增长,"并非靠一轮新的'价格战'推动"。这表明政策在引导市场回归理性方面已开始发挥作用。新势力头部品牌集中资源于技术价值、智能体验和服务优化,传统车企则加速数智化转型,强调平台架构与生态布局,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把降价挂在嘴边。

当然,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虽然得到整治,但是有些新能源品牌的发展和地方保护主义是息息相关的。如何全国一盘棋,就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,制度约束与激励引导相协调。才能真正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优势。

百姓评车

90.jpg

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"规范竞争秩序"的定调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折。这一转型不仅是应对当前价格战、账期延长等乱象的必然选择,还是为产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制度性话语权。

全国统一客服:400 994 0731 服务时间:每天8:00~20:00 投诉建议:jianyi@vchew.com
© 2012-2025 VCHEW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总部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云会里金雅园过街楼六层6187室
有车约(北京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备案号:京ICP备1800117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