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,吉祥航空发布了一台车。
你没听错,就是你知道的那个航空公司,出了一台15万左右的纯电车,纯电续航500公里左右,再一次刷新了我们对造车的重新理解。
过去几年,各路资本下场造车,360的周鸿祎投资了哪吒汽车,现在在危机边缘徘徊,当年的高合汽车、天际汽车都和市场说拜拜了。
新势力的造车门槛,真的不高!
造车的三个难题,主要是:资质、资本、技术,现在全行业都解决了两个,资质其实现在是“溢出”状态,大量有资质但是没资金的企业等待资本方的盘活。
只要你有钱,资质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。
至于技术更不是问题,电车的核心是电池包、电机、电控,产业有大量打包出售的,只要有钱,直接可以盘活停产的生产线,之前倒闭的新势力也不是因为没技术,只是因为资金断裂导致的。
市场中还是有一些不错的产品的,比如说高合,产品是没问题的。
我们能看到吉祥航空造车,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,毕竟拿钱出来了,资质、生产线、供应商可以全面服务,但能不能卖的好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其实造车这件事儿,很多企业都已经放弃了,主要是不挣钱。
30年前,欧洲很多地方都开始甩卖汽车品牌,MINI、路虎、捷豹、沃尔沃等品牌都被甩卖,核心的根本就是利润率太低,即便是豪华品牌也存在盈利困难的问题。
前期大量的研发、建设工厂、人才积攒,后期还要服务质量和保证售后,一整套链条打下来的成本非常高。
其实全球的大企业,都有自己的护城河。
比如说吉祥航空所在的板块,巨头是波音、空客,这两家企业的核心业务就是自己的“大飞机”板块,这是护城河板块。
所有的研发、投入、运营都要围绕着自己的母板块来做。
其实这种企业能生存的更久,包括但不限于三星、雅马哈、丰田、本田等传统企业,它们的核心板块,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母板块来进行的。
三星是世界最大的科技企业之一,拥有强大的资金储备,加之和现代汽车的紧密关系,所以三星想要造车,本身就不是一件难事儿。
但三星并没有投资汽车板块,核心原因是,汽车板块中有比三星更强大的选手。
比如说丰田、大众,无论是技术储备、口碑积攒还是供应商规划,都要比新入局的三星更加具有号召力。
制造业有明显的“泾渭分明”特性。
雅马哈在传统制造业声名赫赫,但也只是在摩托车板块运营,尚且不进入到汽车市场中,我相信20年前就给沃尔沃设计出大排量发动机的雅马哈,拥有绝对的实力,但不造车有其自己的原因。
一个是,进入到汽车圈,相当于一种资源浪费,本身日本企业中就有很多优秀的车企,雅马哈造车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。
另一个,摩托车和汽车虽然有很强的技术共通性,但本质上不属于同一类型商品,造车需要重新梳理架构,未必能够在汽车圈建立起更高价值的口碑,利润率如果无法保证,会拖垮一个企业。
所以退回来看,成熟的企业是不会贸然进入到一个新的板块中的。
就像苹果放弃造车,不是因为自己的各方面实力不行,而是其要专注于护城河板块,科技板块本身的竞争压力就足够大了,保留实力做好本职业务更加重要。
不轻易造车,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