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我在浦东档案馆翻资料,偶然看到一张泛黄图纸,上面写着"1958年凤凰轿车试制成功",边上还画着歪歪扭扭的汽车简笔画。那个年代的工程师估计也没想到,这张草图后来会成为上海汽车发展的第一块砖。

说起来现在这家老厂子转型真不容易。你去临港工厂转一圈就明白,造车流水线就跟血管似的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有个老师傅跟我说,以前车间改个小零件都得提前三个月协调,现在研发团队三天两头喊着"要快",气得他们直摇头。但你看那帮年轻人,天天往研发室钻,半夜灯都亮着,好像真的憋着一股劲要翻身。

有意思的是,他们搞了个"破壁计划",让设计师跟市场部的人一块儿吃食堂。刚开始大伙儿都说这是胡闹,结果呢?去年那款MG4车卖疯了,一半买家是第一次买车的年轻人。听说那车里头的设计,就是俩部门在食堂吵架吵出来的主意。
要说最狠的还得是搞电池那群人。两个部门为优先级杠了半年,吵得差点打起来。最后老总直接拍板,抽调两拨人马成立突击队,研发速度哗啦一下涨了两倍。这事儿让我想起老家亲戚做生意,非要自己试错才知道行不行。

现在他们的新车一个比一个带劲。智己那个SUV上市才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,人家说是因为跟华为合作搞了个特别可靠的驾驶系统。我去南京路溜达,看到好多年轻人开着MG4,车漆亮得晃眼,配个混动系统,省油又拉风。
合资那边也不赖,上汽奥迪那个A5L要不是收集了十几万条用户建议,现在可能还在吃老本。听说他们在泰国卖的右舵车,车机系统连当地方言都支持,这种细节点真让老牌车企们汗颜。

不过你要是问他们转型有什么秘诀,他们倒是很实在,说是留了点利润给研发喘口气。你看人家欧洲的老厂子,动不动就裁员减产,反倒让他们在这几年新能源浪潮里活出了新意思。
最后在安亭基地看见个有意思的画面:一边是1958年的凤凰轿车模型,一边是跑得飞起的自动驾驶测试车。老员工摸着老车壳子跟我说:"这不就是当年那股精气神吗?改变得再快,根子还在。"

说到底,谁能想到七十年前造的第一辆小车,现在撑起了中国造车的半边天?转型嘛,就是得一边往前冲,一边回头看看是从哪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