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国庆假期,我开着新买的电动车上了高速。短短几百公里路程,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电动车在现阶段还无法取代燃油车。标称600公里续航的车,实际跑了不到400公里就告急;服务区里充电队伍长得让人绝望,有车主甚至等了四小时才充上电。
我满电出发时信心满满,仪表盘显示续航600公里。但一上高速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空调开启,车速提升,续航数字开始“跳楼式”下降。
平时在市区开,电动车确实表现出色。但高速行驶时,空气阻力成倍增加,电机功耗大幅上升。不少车主反映,标称续航直接“打七折”是常态,如果开空调再加上堵车,续航甚至可能腰斩。
我亲眼看到一位车主在服务区焦急地打电话求助,他的车电量只剩8%,而下一个服务区还在30公里外。这种“续航焦虑”是燃油车主永远无法体会的煎熬。
更让人崩溃的是充电排队。在一个只有4个充电桩的服务区,排队车辆足足有20多辆。有车主算过账:每辆车充电至少40分钟,排在第15位的他要等10个小时以上。
这让我想起一位从广州自驾回湖北的辰女士,她拿到49号排队号码牌,当时才叫到35号。最终她等了近4小时才充上电,而充电又花了近1小时。
相比之下,燃油车加油只需三五分钟。时间成本的巨大差距在节假日显得尤为突出。
虽然数据显示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超97%,但数量远远不够。平时勉强够用的充电桩,一到国庆这种出行高峰就捉襟见肘。
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措施,比如在繁忙服务区投放移动充电桩,设置充电限值到80%以加快流转。但面对成倍增长的新能源车流量,这些措施犹如杯水车薪。
有专家建议车主下高速充电,但这又增加了行程的不确定性和时间成本。
客观地说,电动车在城市通勤中优势明显。使用成本低,智能化程度高,平时驾驶体验确实优于同价位燃油车。
但中国车主有特殊的用车需求:节假日长途出行。很多人每年就靠这几个假期回老家或旅游,电动车在高速上的表现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。
回程时,我看到一些电动车主干脆在服务区过夜,等凌晨时段人少了再充电。这种场景让我思考:电动车要想真正取代燃油车,光靠续航数字和智能配置是不够的。
解决高速出行痛点才是关键。要么电池技术有突破性进展,实现超快充电和真实超长续航;要么充电设施密度大幅增加,达到“随到随充”的水平。
目前来看,电动车更适合作为家庭第二辆车,用于城市通勤。如果需要经常跑长途,燃油车或混动车仍是更稳妥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