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车界9月1日消息
近日,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1-7月中国汽车行业收入59193亿元,同比增长8%,利润2737亿元,同比微增0.9%,行业利润率仅为4.6%。特别是7月份,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3.5%,同比环比均出现下降。
这种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局面,点出了中国汽车大而不强的痛点。
这些数据也再次印证了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此前提出的“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”的观点。
根据丰田2025财年(2024年4月-2025年3月)财报,其净利润高达4.765万亿日元(约人民币2377亿元);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去年我国汽车销量高达3143.6万辆,利润为4622.6亿元。
单从这个数据来看,黄奇帆的表述或许不够严谨。
但简单计算一下,中国每售出一辆车,平均获利仅1.47万元;而丰田单车利润高达2.3万元。并且,丰田的数据是扣除各项成本后的净利润。
此外,DearAuto统计的数据显示,去年中国18家上市乘用车企业的总利润,即便只计算13家盈利企业的总和,也仅为1226亿元;若加上五家亏损企业,整体利润甚至不足900亿元——不到丰田利润的40%。
这一局面之所以持续存在,背后有多重原因。
首先,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乘用车领域价格战激烈,多数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“以价换量”策略。
尤其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,研发投入高、电池成本仍居不下,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。
其次,丰田等国际巨头凭借品牌溢价、高端车型优势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,实现了更高效的成本控制和更高的利润回报。
再者,中国车企在高端市场品牌溢价能力不足,仍以中低端走量产品为主。
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从“大”到“强”的转型关键期。政策层面虽通过以旧换新等措施刺激销量,但如何引导企业从追求规模转向质量与效益并重,仍是待解之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