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车、选车、买车就上V车网
官方客服热线 400-994-0731 | 商家登录|

新能源汽车前面的三道坎

发布时间:2025-8-11 作者:许燕梅

以锂电池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,眼下发展得如火如荼,但面向未来,还有三个巨大的问题,如果解决不了,这个行业就有可能衰变成牛夫人。

哪三个问题呢?环境保护,使用成本,和智能驾驶,这三个都被认为是电动汽车的优势,但里面藏着大雷。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说。

第一:环保问题。电动汽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,生产制造环节,和车辆退役后的报废处理。

1.jpg

单看碳排放,纯电车有一定优势。按照10年22万公里的使用周期计算,纯燃油的乘用车有大约40吨的排放。再加上车辆制造,维护,报废回收,机油,刹车油,变速箱油等等的消耗,全生命周期的CO2排放量大概是50多吨。纯电车如果完全使用风能,太阳能这些清洁能源,22万公里的碳排放就是零。只考虑制造,保养维护,回收,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大概17~8吨。如果是公共电网的混合电力,由于煤电的占比,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大概有35~40吨的。无论怎么算,纯电车的碳排放都是有一些优势的。

2.jpg

纯电车在制造环节产生的碳排放是燃油车的2倍以上,但是全生命周期算下来还是有优势的。

但是,污染物不能只有碳排放。锂电池生产有大量废水,废气。在锂电池正极材料(如磷酸铁锂、三元材料等)和负极材料(如石墨、硅碳复合材料等)的生产过程中,涉及到湿法冶金、混合搅拌、洗涤、烘干等多个工序,这些工序会产生大量的废水,含有锂离子、镍、钴、锰、铜、铝等重金属离子,以及氨氮、磷酸根、硫酸根等无机盐类,也可能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。锂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有害成分包括‌ 氟化氢 (HF)、 六氟磷酸锂 (LiPF₆)、 四氟硼酸锂 (LiBF₄)‌等化学物质,有毒,有腐蚀性,有致癌风险。锂电池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复杂的废气,主要包含挥发性有机物(VOCs)、酸性气体、重金属粉尘等污染物。

3.jpg

锂电池煅烧后的“黑粉”

废旧锂电池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。以前就报道说一块手机电池可以污染60立方水,更何况一块汽车的电池。目前锂电池的回收处理,主要是火烧法和湿法。火烧法是将废旧锂电池放到锅炉里,800℃以上高温下焚烧,分解电解液、隔膜等有机材料,留下钴、镍、锂等金属残渣,焚烧过程中释放氟化氢、二噁英、氯化氢等有害气体和含镍、钴、锰重金属的颗粒物。同时也有渗漏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风险。湿法回收工艺是将废弃电池破碎后溶解,然后利用合适的化学试剂, 选择性分离浸出溶液中的金属元素,产出高品位的钴金属或碳酸锂等。同样难以避免产生对地下水,土壤,大气有害的污染物,只是相比火烧法好一些。韩国在匈牙利设立的2家锂电池回收工厂被检测出镍和锰严重超标,其中镍浓度超限值2000倍。

4.jpg

要搞定废旧电池的污染,不仅要找到无污染的处理方法,这个处理方法的成本还必须足够低,让回收锂电池成为一个有一定利润的行业,不能额外收取处理费,不然报废的电池就不知道会流向哪里了。

燃油车排放的污染物,主要是碳氢化合物,一氧化碳,氮氧化合物,和碳烟颗粒。碳氢化合物在大气中会通过光化学反应,氧化反应,以及生物降解作用降解掉,一氧化碳会倍氧化成CO2,再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有机物和氧气,实现再大气中循环。氮氧化合物在大气中会形成硝酸盐,再变成硝酸盐,其实是一种肥料。碳烟颗粒也会在雨后回归到土壤。燃油车排放的尾气在空气中大部分会降解掉,只是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长。 锂电池的污染基本上不会发生降解,重金属,氢氟酸会长久存在。

第二:电动车使用成本的问题

目前,充电的成本显然低于燃油。但这是因为燃油车承担了道路养护等相关的税费。算一笔账,燃油车消耗8升汽油的路程,对应到纯电车大概就要20度电。 8升汽油58块钱,对应的税费有多少呢?大概47%,就是27块钱。均摊下来,一度电额外承担1.35元。如果这个税费让电车自己承担,即使用自己的家充,电费也会达到2.0元/度了,如果是商业充电桩,电费可能会达到2.8元/度以上。那么许多用车场景下纯电车的使用成本会超过燃油车,高速公路上尤为明显。由于纯电车的车重更大,对路面的损伤更大,实际产生的道路养护费用应该是明显高于油车的。

2024年,全国普通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需求缺口50%左右。这意味着,有半数的公路处于“资金匮乏,养护无力”的困境,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和电动车数量的增加,这一缺口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,新能源车承担相应的税费的窗口应该也不远了。当电车的使用成本与油车相当,但便利性又不如燃油车的时候,纯电车的价值和意义就需要重新考虑了。

第三:智能驾驶的问题,其实就是智能驾驶出了事故谁来负责的问题。

如果车辆达到了自动驾驶的水平,获得了驾照,合法上路了,自动驾驶发生了事故如何认定责任。驾驶员没有参与驾驶,被追究责任肯定是冤枉的。单纯经济责任还好说,保险公司可以赔偿。但是交通事故可能涉及刑事责任,刑事责任谁来承担呢?车上人员没有参与驾驶,汽车制造商也没有参与,关系最大的智能驾驶系统的供应商,追究供应商的责任,找董事长?法人代表?项目主管还是工程师?这恐怕没有人去开发智能驾驶的公司上班了。如果没有人为自动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承担刑事责任,仅有保险理赔,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。

5.jpg

这三个问题,都值得花心思考虑。环境污染的问题,使用成本的问题,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有很强的制约,解决不好这个行业可能就发展不下去了。智能驾驶的法理问题影响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声誉和利润。挑战与机遇并存,这些问题可能就是未来行业的风口。

全国统一客服:400 994 0731 服务时间:每天8:00~20:00 投诉建议:jianyi@vchew.com
© 2012-2025 VCHEW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总部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云会里金雅园过街楼六层6187室
有车约(北京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备案号:京ICP备1800117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