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7日,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社交媒体上抛出“打价格战要量力而为”的观点,恰似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本就不平静的汽车行业激起千层浪。此前三天,比亚迪刚刚宣布对王朝网、海洋网共计22款智驾版车型推出最高5.3万元的限时补贴,部分车型售价直接下探至6万元区间。这种“左手降价、右手喊话”的操作,让外界对这家新能源龙头企业的战略意图充满好奇。
一、价格战漩涡中的比亚迪:数据背后的博弈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比亚迪显然不是被动应战者。2024年,比亚迪以427.2万辆的销量创下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录,2025年更是将目标直指550万辆,同比增长近30%。今年1-4月,其销量已达138.09万辆,完成年度目标的25.11%,海外市场表现尤为亮眼,1-4月出口28.61万辆,占总销量的20.67%,在欧洲市场甚至超过了特斯拉。
如此强劲的市场表现,让比亚迪在价格战中拥有更多主动权。其自研自产的刀片电池、IGBT芯片,以及DM-i混动平台的快速迭代,使其单车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%。这种垂直整合的优势,使得比亚迪在降价的同时仍能保持19.51%的毛利率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二、李云飞言论背后:行业共性与矛盾
李云飞的“量力而为”论,看似与比亚迪的降价行为矛盾,实则反映了行业的深层共性。2025年一季度,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3.9%,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,而比亚迪、吉利等头部企业的负债率均超过60%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价格战已不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手段,而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博弈。
与华为的“卷价值”不同,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。2024年,余承东称比亚迪为“全球第一卷王”,而李云飞回应称,消费者欢迎技术好、产品好、价格好的“三好”产品。这种差异,本质上是企业战略的不同选择。华为通过智能化提升产品附加值,而比亚迪则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来扩大市场份额。
三、价格战的多米诺骨牌:影响与趋势
比亚迪的降价策略,正在引发行业连锁反应。吉利银河系列紧随其后推出最高1.8万元的现金补贴,零跑C11增程版价格甚至下探至8.38万元。这种“以价换量”的策略,短期内刺激了销量,但长期来看,却可能透支品牌价值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同比下降,中小车企生存压力剧增。
然而,价格战并非没有尽头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2025年4月降价车型数量大幅减少,行业竞争开始从价格转向配置和服务。比亚迪此次降价的22款车型均为智驾版,正是在向智能化领域发力。东吴证券预测,2025年比亚迪智驾车型占比将达60%-80%,技术创新将成为其未来竞争的核心。
价格战持续到2025年,你认为比亚迪的策略是明智之举吗?
(内容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、南方都市报、大河财立方等;数据来源:乘联会、比亚迪官方公告、花旗研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