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汽车市场,用“冰火两重天”形容再贴切不过。一边是新能源车技术狂飙、价格战愈演愈烈,另一边则是部分车型加速贬值,甚至沦为“烫手山芋”。作为消费者,如何避开这些“贬值重灾区”?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,哪些车将成“价格跳水王”,买车前千万要绕道!
第一类:传统豪华燃油车(BBA等)——光环褪去,跌价成常态
曾经的奔驰、宝马、奥迪(BBA)是身份地位的象征,但如今却成了“降价大户”。以奔驰C级为例,指导价33.48万,终端已跌破21万;奥迪A6L部分地区甚至跌破30万,二线豪华品牌如英菲尼迪、林肯更是降价也无人问津。
为何掉价?
新能源的降维打击:问界、理想、蔚来等品牌凭借智能化与电动化优势,销量持续翻倍,直接抢占BBA市场。
政策与成本双压:环保法规趋严,燃油车维修成本上升,消费者更倾向“一步到位”选新能源。
品牌溢价崩塌:消费者不再盲目为车标买单,产品力不足的豪华燃油车注定被淘汰。
第二类:低续航增程车(纯电续航<200km)——技术迭代下的“炮灰”
增程式车型本为解决续航焦虑而生,但若纯电续航不足200公里,反而成了“鸡肋”。例如某老款增程车,需频繁充电,若家中无充电桩,用户体验大打折扣。
为何掉价?
技术碾压:2025年宁德时代“骁遥”电池将增程车续航提升至400公里以上,老款车型直接“过时”。
电池衰减快:小容量电池循环寿命短,实测4年后健康度仅剩75%,续航再打七五折。
充电效率低:新一代增程车支持800V快充,12分钟充至80%,老款车型毫无竞争力。
第三类:高价燃油车(30万以上)——燃油时代的“末路狂欢”
售价30万以上的燃油车曾是高端市场的宠儿,但在新能源冲击下,正加速贬值。以路虎揽胜极光为例,降价超10万仍难卖动,二手车商直言“收一辆亏一辆”。
为何掉价?
技术天花板:燃油车难实现高阶智驾,而新能源车已卷到“城市NOA一键托管”。
使用成本飙升:油车配件供应减少,保养费上涨;新能源车充电成本仅为燃油的1/3。
政策倒逼淘汰:国四车型纳入报废补贴,叠加新能源购置税减免,燃油车生存空间被压缩。
第四类:无智驾功能的新能源车——智能化浪潮下的“弃子”
几年前,智驾还是“锦上添花”,但2025年已成为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。例如某品牌车型因缺乏智驾功能,销量持续低迷,二手市场无人接盘。
为何掉价?
市场需求转向:理想、小鹏、问界等品牌凭智驾技术销量暴涨,消费者不再接受“裸奔”车型。
巨头入场卷技术:比亚迪宣布投入千亿研发智驾,未来10万级车型也将标配高阶智驾。
第五类:存在感低的边缘车型——品牌弱势,降价也难救
部分车型因品牌力弱、定位模糊,即便降价也难以吸引消费者。例如飞凡R7月销仅89辆,并入荣威后被迫降价求生;哪吒S因性价比不足,销量持续低迷。
为何掉价?
市场认知度低: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主流品牌,边缘车型缺乏口碑支撑。
竞争白热化:国产车如比亚迪、零跑等凭借高性价比和快速迭代,挤压小众车型生存空间。
购车避坑指南:如何守住钱包?
紧跟技术趋势:优先选择续航500km以上、支持快充且搭载智驾系统的车型。
参考保值率数据:买车前查询二手车平台成交价,避开技术落后的“跳水车型”。
理性看待品牌:传统豪车光环消退,新势力在智能化、服务上的优势更值得关注。
结语
2025年的车市,是技术革命与市场洗牌的交汇点。消费者若想避开“贬值风暴”,必须紧盯趋势、理性决策。记住: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,未来的使用成本、技术迭代、保值能力,才是真正的“隐形价值”!
(本文综合行业动态与市场数据,着重讲述保值,并非针对部分车型,观点仅供参考,购车需结合自身需求。)